人工受精的成功數據(續1)---排卵藥劑的選擇
影響人工受精的成功率有
1— 排卵藥劑的種類
2— 活躍精蟲的總數量
3— 實驗室的洗精技術
4— 精虫植入的時間精準,其實這些要求除了第3項外,也適用於自然受孕法則。
人工受精要不要使用排卵藥劑?從研究數據就可看出端倪,有用的懷孕率是33%,沒用是18%,可是精虫稀少(總數少於1仟萬)專家一致認為不用藥物直接作人工最好。
輸卵管外1/3的地方是唯一受精的地點,距離子宮入口有點遠,人工受精的目的之一是縮短距離,減少精虫奔波而將體力耗於途中,所以人工受精的精虫精華液放置地點就有3處,一在子宮頸內管,一在子宮腔,再來就是輸卵管內側。。最理想的地點是輸卵管,但也最困難操作,當時也沒辦法預先知曉排卵是出於那一條輸卵管,因此注入時要取左右何條卵管或同時進行很難定奪,所以臨床上甚少應用,子宮頸內管處放置則適用於精虫稀少患者。一般作法都在子宮腔內。
據研究,人工受精成功率在10-20%之間,但各家醫院不同,有低至5%,也有高達70%。好成積當然跟資格條件嚴控有關,如年齡38歲以下,洗滌後精虫總數需一千萬以上,輕微或無內膜異位症。我認為不必受此條件干擾,只要妳有心,一切檢查又正常,一定會有好結果。若再細分各成功率,可以發現單純人工受精只在6.4-18%之間,用排卵藥加人工受精則可提升至34.3%左右,若使用排卵針催卵加人工受精也有38%。在這裡妳可以發現使用排卵藥來幫助人工受精,成功率竟然可以提高一倍以上,所以排卵藥一定有它獨特的存在價值。
排卵藥Clomiphene citrate,對於無排卵或排卵不良的女性是傳統第一線藥,它在人體內,因被廓清的速度慢,且藥本身的半衰期長達5天,所以服用後6週,血中還可以測到它的蹤跡。所以臨床上就有人採用隔月給排卵藥。不過不是所有不排卵女性對排卵藥都有反應,尤其是多囊性卵巢囊腫症候群,約有20-25%具有抗藥性而沒有反應,而且臨床發現會排卵的(75-80%)不等於就會受孕(只有30-40%左右懷孕)這個落差很大,對人心打擊也大,所以若排卵不順,那結果更差。(現在已知道其中部分原因是黃體刺激素LH過早出現)所以為了補救不良排卵的缺失,就常有添加的藥物來提升排卵藥的功效,如降低泌乳激素的藥劑、降低胰島素的藥劑、避孕藥(可以壓制黃體激素LH,阻止它過早出現)、腦下垂體抑制劑、或增加排卵藥的劑量,但這些措施是用在特定族群,可是有些女性根本好好的但就是對排卵藥一點反應都沒,專家把她們歸納於”對排卵藥抗藥性”的族群中。它的定義是連續三個月對高劑量的排卵藥(3顆一次),卵巢都沒有辦法製造滿意成熟的卵泡。為了解決這種卵巢的頑固,從1953年開始就有專家嘗試加添類固醇企圖完成任務,經過40年的努力,最後是以使用排卵藥加中劑量短期(7-10天)類固醇達陣,報告成果很好,75-80%會排卵,其中40%懷孕,若純服排卵藥,則只有15%有排卵現象,5%懷孕成功。
為何想到利用類固醇?是因為在抗藥性的女性族群的血液中發現擁有高臨界點的男性素,想當然兒,男性素一增加,女人味就相對減弱,卵巢機能就會跟隨遲緩。而類固醇剛好是它的剋星,據實驗證實,短期使用類固醇可以嚇阻腎上腺素(即男性素)的分泌,提升卵泡刺激素的出產量,若在月經剛完使用,更可以促進卵泡形成,進而幫助排卵藥的功效,增加內膜厚度,而最新研究更直陳類固醇是自己直接就對腦下垂體及卵巢發功,效果更顯著。
至於大家擔心的類固醇的副作用?專家也作一系列的研究(1996年,2002年)結果結論是安啦。也有醫生嘗試用低劑量(即一天一粒)服用30天,也得到一些效果(1981,1982,1996,2005)排卵率55-80%,受孕率在8.3-49%之間,我認為在台灣此招較不可行,因為要讓病人服類固醇時就要費一番口舌,叫她服一個月,那不是要她的命?我也有加添類固醇多年,但只用5天,成績有好有壞,坦白講,有時是偷偷加(沒報健保),因為鄉下女性恐懼加意見特多。
無法排卵的事令人莫名其妙,很煩,好在醫生們都在努力改善,效果也一件一件收成。加了類固醇是其中方法之一,而且效果不因肥胖或年齡高而改變,是蠻可試試的。最近流行的方法是合併使用糖尿病藥,不過我仍在評估中。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