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抹片的時間
日前天替一位年39的中年婦女作子宮頸切片檢查,她是前幾天來作定期抹片檢查的,昨天報告出爐是高危險病變HSIL,這是需要馬上作切片確認的,同時我也替她作子宮頸癌病毒晶片檢查,該女士之前每年都有作抹片檢查,結果都是安然無恙,但是這一次就不一樣了,而且一跳就跳到高危險性異常,讓我跟病人都嚇了一跳。切片病理報告是零期癌,子宮頸病毒報告是33型,屬高危險群。(我已替她作子宮頸錐狀切除手術,病理報告也是零期癌)
又另一個案例,年44歲,之前皆有定期抹片檢查,結果都正常,上個月她仍按照習慣接受一年一度的抹片檢查,可是結果卻是癌前第一期CIN I,病人有點慌了,立刻從家裡趕來診間,我馬上替她追加子宮頸癌病毒晶片檢查,結果出爐竟然有三種高危險病毒同時感染:16型、45型及52型,這更叫人驚嚇,看起來好像蠻毒的,雖然目前並沒有報告說多種病毒集一身的多重感染更會致癌,但總讓病家及我自己心裡不安。因再度抹片需隔3個月才可以再作,且近幾年的研究報告癌前第一期CINI並不需要馬上切片檢查,因往往找不到真正病兆,會失誤,所以這一段期間,我替病人每週塗藥,希望有所幫忙。待3個月後再度抹片時再說,希望一切能沒事。
第3例是年59歲女性,至少3年沒作抹片,幸賴衛生所的公衛護士不辭辛苦一遍又一遍電話或登門邀約作抹片,最後勉強答應,結果是癌前第三期,這是需立刻切片確認的。她們馬上把她轉來診所,切片結果確實是子宮頸癌前第3期。但因病人家屬堅持,所以轉去台北大醫院治療。
在我的診間,我一向不在抹片有異常初期才匆匆忙忙作子宮頸癌病毒晶片檢查,因為總覺得好像發現慢了一點,應該幫忙病人更早發現病毒才對,但我也不喜歡每一位要作抹片的女性同時兼作晶片檢查,因為這種一網打盡的方式其實發現率不高,徒然浪費資源而已,所以我都在抹片報告是發炎的病人群裡面(抹片結果是正常的話,可以再細分正常及發炎兩種),建議她們作病毒檢查及陰道鏡檢查,,這樣發現異常的機會會比較高,而且抹片若有異常也較容易事後追蹤。一位27歲的有性關係的未婚女性就這樣被發現有多重高危險病毒感染(有3種),也因此這樣,本該一年一次檢查,我就就建議挪前半年,結果子宮頸就有異常了(初期),而且發展速度很快,第3次抹片追蹤時已是癌前第二期,因發展變化過速,也為了安全起見,就建議病人接受錐狀切除治療,病理報告也止於癌前第二期而已,目前情況穩定。
而昨天參加一個有關乳突病毒的講習會,會中演講者有說台灣因為實施每年抹片的活動以來,雖然無法降低癌前病變的比例,但臺灣侵襲性子宮頸癌的發生率明顯下降,這都是政府推動這個活動的功勞。
但是前幾天報紙上有一則報導;美國婦產科醫學會公布最新指南,認為大多數婦女也就是在抹片連續3年未發現任何異常的情況下,可以改3到5年作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專家認為這樣的時間間隔,婦女可以非常放心,專家又認為30歲以下的婦女不應該接受人類乳突病毒檢查HPV,原因是這個年齡層婦女一般都攜帶有病毒,但病毒會被免疫系統清楚乾淨,因此年輕女性接受篩檢,大都會驗出短期但最終不會演變成癌症的子宮頸癌病毒感染。(這一點我是反對,因為我們作醫生的根本無法知道那位女性可以清楚病毒,那些不會,如果我們沒辦法查緝出來,萬一這位女性因此得癌症,我們心會不安的)
在台灣,不管政府、護理人員或婦產科醫生都在大力鼓吹女性抹片檢查,表面看起來應該抹片的成績會很好,可是事實上每年都僅有約30%的女性接受抹片檢查而已,這還要拜賜台灣的醫療水準跟醫療院所的普及率及一般百姓的認知才有這個成績,全世界其他國家包括美國德國或日本都不可能比我們高,雖然如此,但是我國子宮頸侵襲癌發生率近年來已大幅減低,所以子宮頸癌抹片檢查確實有必要繼續推廣下去,但是今天外國專家卻又提出3年一次抹片的建議,我認為各位女性還是不要採納比較好,因為抹片只是知道妳今天的子宮頸的情況,但明天過後會有什麼變化還是未知數,所以由今天的健康數據去類推未來的健康是真的有點冒險,唯有每年抹片審查才是最保險,更佳的辦法是每2-3年再追加一次病毒晶片檢查(當然打疫苗最好),因為有了高危險性病毒感染才會有癌症已是獲證實的事。在婦產科界大家都知道30歲以下的女性發生子宮頸癌所佔的比例最多,所以大家無不絞盡腦汁想辦法來幫忙這些年輕族群,除了鼓勵抹片外,還是只有病毒晶片檢查仍是最好的工具,據經驗年輕族要作抹片的意願本來就低,現在外國醫生又認為病毒晶片沒有必要,真的是令人霧煞煞。不過我仍奉勸各位女士照我國的習慣就好了,而且要鼓勵家裡的女生們大家一起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