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膜異位症的新觀點


多年來,無論國內外婦產科界,對於疑似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的診斷都是進行腹腔鏡檢查,藉此來決定患者是否患有異位症,並依當時所見的情況及嚴重程度,再選擇治療的方法,但近5,6年來,這種標準作法的趨勢已經漸漸被改變了,因為以前認為作了腹腔鏡檢查就可以很明確地找出異位症的存在與否,但是現在卻發現即使很有經驗的婦產科醫師也無法100%發現內膜症的存在,頂多70%而已,換句話說,在這些醫師的診療下,有30%以上是白挨一刀的,那對於一般病人不是更多比例不用接受這種手術式的檢查嗎 ?還有即使以為是內膜症,但病理報告卻只有一半是正確的,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內膜症事實上在腹腔內有許多不同的外觀,而不是只有黑咖啡色而已,它有紅,白,藍,黑,黃及透明等不同顏色的病灶,也有樣子像囊泡,息肉,毛玻璃似,秥連等外型,所以事實上不易辨識清楚,何況其他疾病也有很多類似的病灶出現,讓辨認度更難,除外,很多異位症是埋在腹膜底下,腹腔鏡並無法看得出來,讓醫師完全錯過,這個比率也不少,約有50%左右,所以對於用診斷用的腹腔鏡檢查,須上全身麻醉切一個洞的實質目的,並不是想像那麼好,何況要接受檢查的對象都在20幾歲以後的女性,對於年紀輕的女孩,並沒有很多的父母願意自己的孩子接受這類僅有診斷而已的手術式檢查,因此這段空窗期不就白白地浪費及延誤治療的黃金期呢?而據研究, 不管內膜症的厲害程度輕或重,它們所擁有的三種症狀經痛,骨盤腔痛及房事痛大家都有,所以拿腹腔鏡檢查診斷這些症狀是否因內膜症引起才能決定治療的方針,是一點道理都沒有.


但是有人會問,那腹腔鏡檢查後接著手術的效果不是大家期盼的嗎?但據最近很多研究結果顯示,藥物治療跟手術治療的效果不相上下,但藥物治療卻有不用上麻開洞穿腸的優點,何況手術後2年再發的機率也蠻高的, 所以治療異位症不必然需要涉及手術治療.


由此觀之,有經痛的病人,若超音波下沒發現確切的病灶如巧克力囊腫大於4公分以上的話,可以先嘗試使用治療異位症的藥物,少量的使用,若臨床症狀能解除的話,不單單可以證明病人有異位症,也可以輕鬆地消除病人的病痛,免得以後病灶加劇, 那時候就來不及了.


記得,經痛纏身的話,止痛藥,或避孕藥事實上是無效的,而一般治療期都定為三個月,對年輕女生而言,效果非常好,有此困擾的女孩子,不妨試試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4i0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