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懷孕時的子癇前症及預防的建議


子癇前症指的是懷孕中期之後孕婦同時擁有三項症狀高血壓、蛋白尿、及下肢水腫的統稱,若再加上全身抽搐,則改稱子癇症                                                         每一位女性都怕在懷孕中途突然發生毛病,但偏偏有些在懷孕期間才會出現的特殊疾病,卻是要來就來,一點警訊都沒有,而且是往往一發生就是緊急狀況,總讓人覺得措手不及、驚慌不已,而使得懷孕原本充滿了期待快樂,事實上卻是佈滿了驚險荊棘,讓孕婦不知該如何是好,子癇症或叫毒血症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


子癇前症的名稱對每一位產婦應該不陌生,我相信大家在高興之餘也心底盼望它不要降臨。子癇前症其實不像一種疾病,而是極似症狀組合的症候群:它们是高血壓、蛋白尿及下肢水腫,高血壓是與血管毛病扯上關係,蛋白尿則是腎臟有了問題,而下肢水腫也和腎臟不好有關。若將這三個症狀分開來談的話,大家會覺得都是很平凡普通常見的症狀,沒什麼特別的地方,有什麼好害怕的?但是若把它們組合起來的話,尤其是在懷孕期間那就不得了了,懷孕期間有了這些而不好好處理的話,產婦就可能發生1)腦神經中樞故障,如頭疼、眼睛模糊、意識不清。2)肝臟腫大破裂。3)心肺積水。4)凝血機能不良,它會導致各個器官出血,甚至產後大出血。5)腦水腫。6)中風。7)最劇烈的症狀-抽搐,一發生時,沒來得及急救,後遺症很大且容易去掉母子的生命。


所以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本來出現時只要不要再懷孕,跟一般人生病處理一樣,這些都很容易治療,都會馬上消失不留一絲痕跡,但是子癇前症都發生在懷孕20週之後,剛好是懷孕中期,是胎兒最不能移動的時刻,也是最耗損母體的時刻,情況就不一樣了,因為原本母體血流系統已受害累累,要維繫母體各個器官的正常功能運作就大感吃力,現在又須繼續承擔胎兒的供需,而胎兒的需求量卻隨週數增加也越來越大,不像母體一直固定不變,所以反而會會加速母體器官的耗竭,治療困難度會增加,病症只有壞的傾向,而無好的可能,到最後,沒法子時,等不到足月之前,就必須提早中止妊娠,才能換得母親一命,這是多痛苦的一刻,所以為了避免這種噩運的來臨,每位孕婦應該開始改變兵來將檔水來土掩的消極觀念的時候了,大家應該將目光注意力挪前放在20週以前那一段平和的時間區塊,也就是還沒發病的那20週。如果能來得及因此阻擋而後子癇前症的發病,保住了母子,那不是一件很愉悅的事嗎?


子癇症的發生,據研究起先是母親子宮和胎兒胎盤二者極微血管交接的地方發生了問題,使得母體面的血管產生收縮的反應,這個訊息也很快傳遞給大後方每個器官而產生同樣的收縮動作,其中尤其是腎臟更是厲害,雖然說小小收縮而已,但時間一久,腎臟本身也會遭殃,結果腎臟壞了,血壓高了,水腫來了。那本來懷孕好好的,為什麼會這樣呢?專家認為是母體面的血管還不認同胎兒面的血管跟它是同宗,因為他有一半是來自於父系,所以引起的排斥防衛反應。


在產科呆久了,接了不少孩子,知道清楚孕婦常有的特殊習性,我則認為應該是先孕婦本身無意間先傷了腎臟,腎臟再將一些引發產生的因子傳給全身包括子宮胎盤血管系統。而不是對胎兒敏,因為子癇症病人腎臟都有問題,都是20週後才發病,所以我認為並建議要讓懷孕順利,一開始有喜時,孕婦就要記得常喝足量的水,(而非路邊的飲料)這是常被拒絕不以為意的地方,讓泌尿管道流通順暢。要吃富有鈣質、維他命的物質如鮮乳、生菜,讓腎臟健康強壯,這一點也常被忽視,大家反而喜歡添加道聽途說的副食品,這些會不會壞了腎臟,每次我都很擔心,但是那些婆婆媽媽们還直以為不吃,她的後代永無出人頭地的一天?不要生病,輕如感冒拉肚子,都不能不事前預防。有病一定治療,不要再 懷疑 醫師的專業處方,那種害怕醫師開的藥物會對肚內的孩子不利的觀念早就過時該淘汰了。最後找個有臨床經驗的醫師,替妳跟孩子作個詳細的產前檢查,可以的話,替妳接生,這樣讓醫病双方攜手合作共同為下一代努力以赴是多麼令人快樂的事,不是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4i0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