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對習慣性流產的觀點

說早期,其實也沒有很久,約17年前而已,這是婦產科醫學會在一次研討會上所討論習慣性流產的內容而已,今天提出來的目的是要讓大家了解這近20年的漫長歲月,對習慣性流產這個問題,醫生群裡面雖很努力想撥開雲霧,解開謎題,雖然有露一點點署光,但實際上仍陷於迷陣中,20年前的論點,跟今日的比較,其實差不了多少,所以還是有待大家專家繼續努力來解決這個總是會讓人傷心的問題。

當時的定義是連續(中間有成功生產就不算)三次以上的自然流產,據統計,第一次流產率有12.3%

第二次流產會增加到23.7%,第三次更多,達26.2%,當年,我的想法是每次流產率只增不減,而流產的心理壓力層面很大,所以在第二次流產後,就建議全面檢查了。

當年認為習慣性流產的原因有幾項,第一是荷爾蒙異常,佔29%,第二是子宮構造異常,佔10%,第三是父母染色體異常,佔6%,最後剩下的,約55%是不知原因,可見偶然事件還是很多。這個比例跟原因截至目前,還是不變。

其實在不明原因中,專家有努力找到2個子因,一是免疫異常,一是隱性致死基因。

免疫異常是因專家在習慣性流產的病人血中,有發現一些抗體濃度會普遍上升,(但卻仍在正常範圍裡面),最被耳熟能詳的是抗磷脂質抗體,它有很多種,其中狼瘡性抗凝血因子及抗心脂質抗體被討論最多,其他還有抗精虫抗體,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混合性結締組織疾病等,也常被拿出來討論,之外,就是子宮內膜異位症,這是大家最不以為意的,它其實也被專家發現這類病人的體內也會產生某種特殊的抗體來破壞子宮內膜甚至胚胎,以致以流產,所以有經痛的未婚女性應提早治療,不要吃吃止痛藥就好,或將它歸咎於吃冰惹得禍,幸福是靠妳掌握,不是她人。

為何專家要找抗磷脂質抗體?因為若這種抗體一增加,它會阻止胎盤的血管內膜細胞製造某些重要的蛋白質,而引起管內血小板的凝聚及血管收縮,最後導致血管栓塞、血流不通,胎兒死亡(註:這跟胎盤感染過程很相似),治療以阿斯匹靈及類固醇為主。

因胚胎有一半是父系的,對母體而言等同異物,所以就有排斥之說,可是以父系淋巴球當抗原注入母體內的免疫療法,效果不是很顯著,所以甚至有被被當作安慰劑而已,今天此論已成空谷迴音。

至於所謂隱性致死基因的角色也是研究性質較多,臨床應用還沒八字一撇。坦白說,我也搞不懂。

關於染色體異常,台大醫院研究發現佔2-3%,其中平衡性轉位最多,可是死胎的染色體研究,卻發現一半以上是染色體數目異常,如唐氏症,由此可見,由父母遺傳過來的比例並不高,多是胚胎在發育過程中有了異常的變化,這等於偶發性事件,是很無奈的(註:目前認為跟年齡有關)

另一項原因是子宮構造異常,如雙子宮、雙角子宮、子宮中隔等,這些病人通常在作過手術後,大多能順利懷孕,但另有一派認為這類病人沒有接受手術仍能成功懷孕生子的例子。(註:明顯子宮中隔還是開刀比較好)

至於荷爾蒙異常,最常見的有黃體機能不全、高泌乳激素症、高睪固酮血症、甲狀腺機能不足或亢進、糖尿病等,這裡要特別注意的就是有一些專家認為細菌或濾過性病毒感染,也是禍首之一,這點常被人疏忽掉,母體有了病,常不喜歡即時治療,能拖就拖,或喜碰寵物,往往受到感染都不知。還有環境的毒性物質如鉛、汞等,也有可能。

總之,習慣性流產的致病機轉並不單純,仍有不少方面需要更多的研究去探討,至於治療,各方學派可就多了。諸位看了,是不是覺得內容所談的都差不多,這表示謎題仍在,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其實並不可怕,只要好好跟醫生合作檢查,悲劇是不會再發生的。

我的作法仍是

1—  量基礎體溫,看有否黃體不足

2—  作子宮鏡檢查,看子宮腔有無異常

3—  抽血驗甲狀腺、腦下垂體荷爾蒙

4—  驗父母的血液染色體

5—  一旦懷孕,馬上給安胎用黃體素及低量類固醇,每週看診一次,直至8週看到心跳為止

6—  所以我有流產七次(別家看的)成功懷孕生產的例子,不過遺憾的是,有些病人一聽到要使用類固醇就溜了,鄉下醫生就有這麼一點難為。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流產 子宮鏡
    全站熱搜

    l4i0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